昨晚,随着终场哨声的响起,小将成宛迪的点球成功命中,上海U16女足以出色的表现登上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竞技体育项目的最高领奖台。这不仅是上海女足在全运会历史上的首枚U16金牌,更是为这枚金牌打上“上海烙印”的辉煌时刻。
这枚金牌的背后,是普陀区深耕数十年的女足青训土壤的支撑。在22人的冠军队伍中,有11名队员都是由普陀区青少年足球学校以及“金沙江路小学—梅陇中学—曹杨二中”这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培育输出的。这其中,包括创造点球机会的蔡鑫林在内的每一位队员,都是普陀足校精心培养的瑰宝。
普陀足校自1979年成立以来,不仅被命名为国家体育总局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还是中国足协女足青训中心的先行者。从老弄堂的训练场地到现代化校园的训练基地,普陀足校的口哨声始终清亮,代表着这所“老底子”学校45年从未间断的坚持和努力。如今,普陀区属24所中小学常年办队,千余名女孩注册参训,形成了如毛细血管般细密的“区三线”梯队,将选材延伸到每一座校园。
普陀模式的成功,不在于“挖人”,而在于“养人”。区体育局与教育局共同构建了升学保障机制,确保了队员们的学籍不丢、学业不断、升学优先。下午放学后的专业训练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种体教融合的模式,不仅让球场与课堂形成了双赢,也让普陀女足的注册人数在近五年内增长近一倍。
进入市体校二线后,队员们的日常训练被精细地分解为技术、力量、心理三大模块。在东方绿舟基地的高性能GPS背心与心率监测系统的辅助下,教练们能够精准地掌握队员们的跑动距离、加速次数等数据,再将这些数据“翻译”成负荷曲线,使训练计划得以按周微调。像门将白水灵扑出对手点球这样的精彩瞬间,不仅仅是靠直觉,更是700余次模拟练习的肌肉记忆的体现。
面对中国女足在青训端面临的人少、场少、赛少的三道关口,普陀区的做法给出了另一条路径。地方政府出资支持、教育系统开放资源、专业教练深耕细作、社会力量补位协助,这一紧握人才培养链条的做法,让上海女足在连续六届全运会的青少年组别中均站上了领奖台。在国家队现役与过往集训名单中,“普陀标签”也从未缺席。
当有人问及主教练王慧丽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时,她微笑着指向了场上的小姑娘们:“让更多的孩子留在绿茵场上,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冠军。”普陀模式的女足青训,正在为中国的足球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秀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