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尹成君报道: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有着“苏超”之称,这个初夏风靡大江南北。尽管参赛的13支球队都是以“业余”身份出现,但他们展现出的职业精神令人惊叹。经过三轮激烈比拼,南通队凭借出色表现三战全胜,稳居榜首。然而,来自太湖周边的常州队、无锡队与苏州队则暂时垫底,被球迷们戏称为“太湖三傻”。
这一绰号源于“太湖三宝”,但却并未激怒这三座城市的球迷。相反,他们以一种宽容大度的精神接受了这一称号,并将其迅速转化为新的经济动力。苏、锡、常自古便是富庶之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见证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在江苏省的GDP统计数据中,苏、锡、常三市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其GDP总量早已超过10000亿元。尽管在经济上领跑,但在足球排行榜上,这三座城市却集体遭遇了“滑铁卢”,成为了“十三妹”的候选队伍,这一现象实在令人费解。
对于这一现象,江苏球迷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轻敌”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各队成员来自不同领域,配合默契度欠佳,战术执行也不够流畅,导致进攻乏力、防守漏洞频出,自然难以取得好成绩。
然而,苏州队主教练郭旭却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因为苏州队轮空一场只踢了两场比赛,而其他两支队伍已经踢满三轮比赛,所以目前形势并未完全明朗,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尽管球队成绩不佳,但这并未影响到苏、锡、常三市在文化与经济上的创意发挥。短短两天内,“太湖三傻”的称号便催生了多款文创产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三个呆萌的小玩偶,分别代表苏州队的大闸蟹、无锡队的小笼包和常州队的恐龙。此外,无锡开发的冰箱贴和常州设计的帆布包等周边产品也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这些均价50元左右的文创产品主要消费群体为18-35岁的年轻人,这充分证明了草根赛事同样具有强大的商业潜力。
与此同时,职业球队也开始向“苏超”看齐,售卖球队周边产品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与中超相比,“苏超”的周边产品种类更为丰富多样。例如,在中超最红火的时期,广州队的周边产品销售额曾高达6000万元。而在“苏超”,球队的周边产品收入甚至可以高达数千万欧元。这表明,球迷对具有创意与内涵的周边产品有着极高的购买欲望,而这也将增加他们对俱乐部的文化认同。
“太湖三傻”的称号虽然在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场外的商业和文化活动中却表现出色。他们的创意和智慧为这项赛事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在这波潮流的推动下,“太湖三傻”虽然不是真正的赢家在场上,但在场外却赢得了更多人的心和支持。这是一项没有输家的赛事,每个参与者都是赢家。
